技術文章
2016/11/25

台灣半導體協會理事長盧超群:Silicon 4.0時代即將來臨

台灣半導體協會理事長盧超群:Silicon 4.0時代即將來臨

by 電子時報連于慧

盧超群表示,結合半導體知識與系統應用端的設計緊密配合下,可將全球半導體產業產值推升至1兆美元,成為Silicon 4.0時代。李建樑攝

2015年是摩爾定律發表50週年之際,全世界都有個共同的疑問,摩爾定律是否邁向終結?身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理事長的盧超群受International Solid-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(ISSCC)協會之邀,今(8日)在日本富山發表演說,他以「類摩爾定律」(Virtual Moore’s Law)的HIDAS(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 Design Architecture System)為概念,主張再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續命30年。

他並提出蘋果(Apple)甫問世的智慧型手機iPhone 7與台積電InFO封裝技術的完美結合,作為實例來佐證他所提出的HIDAS。他指出,未來30年半導體產業不死,且可一路做到1奈米,結合半導體知識與系統應用端的設計緊密配合下,可將全球半導體產業產值推升至1兆美元,這就是所謂的Silicon 4.0時代。

盧超群精準剖析古今的半導體產業技術發展,將產業切割成Silicon 1.0~4.0四個世代,清楚且完整解釋產業技術發展的來龍去脈,並針對未來發展提出具體觀點。以下是記者整理他在日本以「A New Silicon Way」為主題的演講內容節錄,以第一人稱口述。

摩爾定律和Dennard Scaling定律 架構3,500億美元的半導體產業

所謂摩爾定律就是英特爾(Intel)共同創辦人Gordon Earle Moore在1965年提出每2年晶圓上的電晶體數量增加一倍的理論,發展至22奈米世代以下,每片晶圓上有高達220億個電晶體數目。

Moore在2003年公開演講時曾經表示,當年提出摩爾定律是電晶體的實驗定律,經過數十年驗證,已經是一個經濟定律,因為每2年電晶體數量的倍增,使得半導體產業永遠有人投資,且投資的金額越來龐大,得以獲得回收。1974年DRAM發明人Bob Dennard又進一步解釋摩爾定律,稱為Dennard Scaling。

根據Dennard Scaling定律,0.7是半導體的魔幻數字,象徵電晶體在水平擺放下,若上下線寬各縮小0.7,可在一個晶圓當中縮小0.5個面積單位,等同是在同一單位中可放進2顆電晶體,增加1倍面積。當摩爾定律和Dennard Scaling定律發表時,CMOS技術都還未成熟,因此可說全世界IC產業是根據這兩個定律架構發展。其中,摩爾定律是點出半導體技術和經濟效應的指標,而Dennard Scaling定律則是清楚點出達到摩爾定律的落實作法;這2人是1人提出對的理論,另1人把該理論正確落實,形成今日半導體產業架構的基礎。

摩爾定律將在2025年終結? 點「矽」成金時代何去何從

當年半導體產業都認為100奈米製程技術根本做不到,但2016年的此刻,台積電即將在年底量產10奈米製程,甚至要再推進至7奈米、5奈米、3奈米,然全球對於「摩爾定律是否將在2025年終結?」仍存有相當多疑問。

業界對於該疑問一直無法提出完整的解釋,但摩爾定律是全球3,500億美元規模半導體產業的關鍵養分,台灣更佔據700億美元的規模,若該定律即將在2025年告終,全球半導體產業感到無以為繼。

根據摩爾定律,在「0.7」這個魔幻數字不斷地推進下,半導體製程已經從300微米進展到28奈米,然為什麼0.7x線寬微縮的鐵律卻在28奈米世代上告終?以及28奈米製程發展至今日的10奈米世代,這短短數年間又是發生了甚麼事來延續摩爾定律?依循摩爾定律下,半導體產業點「矽」成金,大家討論的摩爾定律將終結,也代表「矽世代」即將走到盡頭,但我認為摩爾定律會繼續往前,也就是「矽世代」並沒有結束,只是「Silicon Age 1.0」時代過去了,終止於28奈米世代,延續其精神的是「Silicon Age 2.0」世代。

Silicon Age 2.0世代 有效摩爾定律延續主軸精神

半導體產業一直循著0.7x線寬微縮的鐵律走下去其實十分辛苦,且逐漸面臨投資與回收不成比例的情況。摩爾定律走到28奈米世代,若依循平面式電晶體架構繼續,是已到盡頭,因此進入Silicon Age 2.0世代,面積微縮(Area Scaling)取代了線寬微縮,進入「有效摩爾定律」 (Effective Moore’s Law)時代。由英特爾率先在22奈米製程世代上,把電晶體的排列由平放變成鰭型的排列,並把控制電晶體流量的柵欄變大,也就是鰭式場效電晶體(FinFET)或是三閘極(Tri-Gate)電晶體。

進入FinFET製程架構後,線寬微縮不用再做到0.7x,只要做0.8x並達到面積縮小0.64即可,至於0.64和0.5之間減少微縮的面積,變成由電晶體豎起來後,對電晶體更有效的利用,以及產生的3度空間來彌補,這也讓一個單元面積上確實容納2個電晶體,所以說,是面積微縮取代了線寬微縮。

因此,進入FinFET世代後,大家玩的遊戲已經改變,英特爾22奈米導入FinFET架構,再來是14奈米;台積電在16奈米開始FinFET架構;三星電子(Samsung Electronics)在14奈米進入,製程世代的表象數字意義和實質線寬的微縮已經脫勾。

Silicon Age 2.0世代由面積微縮取代了線寬微縮不但延續摩爾定律的生命,微影(Lithography)技術的開發者也喘了一口氣,即使沒有極紫外光(EUV)技術,多重曝光技術一樣可以做10奈米,達到同樣目的且維持相同摩爾定律產出的經濟效應。

摩爾定律的經濟效應稱為ME,我們現在走到有效摩爾定律,稱之為EME,這不是真的摩爾定律,也非Dennard Scaling定律。

另一個也同樣沒有繼續線性微縮,而是利用面積微縮的方式達到同樣功效的,就是3D NAND技術,這技術現在蓋房子已經蓋到64層到13奈米製程,等蓋96層就到了10奈米製程。

Silicon Age 3.0世代 體積微縮概念為摩爾定律續命

2004年我提出了異質性整合(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)技術,把SoC、RF、DRAM、SRAM等不同技術的晶粒堆疊在一起,有別於Silicon Age 2.0世代是同質性晶粒整合的精神,更上一個層次。

雖然封裝廠也藉由SiP技術把各種不同晶粒推疊在一起,但並不能真正展現異質性整合的精神,異質性整合技術是指不同技術晶粒之間的堆疊,我們稱之為Silicon Age 3.0世代。

Silicon Age 3.0世代是指體積微縮(Volume Scaling),利用底部的面積加上封裝技術拉出3D空間,再回算成單位面積,這也是一種摩爾定律的延伸。

蘋果iPhone 7拆解 揭開台積電一手統包的祕密

在2016年的今天來談這個概念是別具意義,因為蘋果iPhone 7發表且被拆解後,我們發現當中很多原本被認為是秘密的理論,如今被佐證已用在半導體設計和製造上。

蘋果iPhone 7裡面的AP微處理器100%由台積電操刀,台積電之所以可以獨吃蘋果,當中有個很關鍵的地方,就是「整合扇出型」InFO封裝技術的奧妙之處。

過去我提出異質性整合技術時,大家實踐的方向都是晶粒之間的堆疊,封裝方式如Flip Chip或是TSV技術等,然在蘋果iPhone 7被拆解的當下,大家赫然發現Silicon Age 3.0世代的瓶頸,台積電已經全然突破了。

現在任何電子產品都講求輕薄短小,如果封裝方式不與時俱進,恐怕就無法造就完美的終端產品。

那我們看看台積電做了什麼吧!如果把台積電的3D堆疊技術比喻為蓋房子,就像是小時候的4層樓公寓,根本不需要有電梯,且公寓中間有個如四合院的迴廊,4邊都有樓梯爬上爬下,四合院中心就是交換情報的地方。在這樣的設計架構下,也做了3D堆疊,只不過只有堆4層,不是蓋101大樓再用TSV技術來當電梯,台積電這樣的設計概念讓晶粒的面積大了一點,但換來扁一點的體積,該技術就是台積電的InFO封裝技術架構。

傳統作法是把bond pad做在晶粒上連結外部的溝通,稱為fan-in技術,根據台積電InFO的概念,是把bond pad做在晶粒外面即是fan-out技術,形成整合型的扇型架構,此架構最大優點是散熱大量改良,且經過設計把基板(substrate)拿掉,矽接出來的金屬層直接到PCB,因此散熱大幅改善。半導體要真正走到異質性整合技術,所有瓶頸都可以藉由製程解決,唯有散熱是物理限制,台積電導入InFO設計,讓蘋果iPhone 7速度提高20%,且同時達到散熱。

再者,台積電在處理異質性整合技術還有一個訣竅,就是silicon InFO VIA(SIV),在InFO設計架構下,週邊有幾根作為導電用的大柱子,讓所有需要整合的異質型晶片都可以堆在大柱子上做連結導電,雖然是一層層的堆疊,但所有的晶片設計都是fan-out架構,在外部做連結,有別於傳統3D架構的fan-in把晶片於內部一層層堆起來導致散熱變成很大的壓力。

為什麼InFO設計可以落實異質性整合技術?因為該設計下的垂直線短、水平線長,城區內有高速公路連結,與鄉村間的溝通更打造一條條捷運,在垂直、水平的高速公路、捷運路線互相交錯連結下,城市和鄉村的溝通和信號傳遞變得四通八達,打破各界認為摩爾定律終究會被後端封測技術限制的想法。雖然2004年我就提出異質型整合架構,但尋找了10年都沒有適合的落實方法,台積電在蘋果iPhone 7設計和封裝技術上的突破,恰恰實現了異質型整合架構的理論,且是用低成本的解決方案實踐,台積電的InFO突破了半導體的瓶頸,也將會引領其他同業跟進。

為Silicon 4.0時代暖身 異質性整合+台積電InFO突破瓶頸

展望未來半導體技術發展,Silicon 1.0時代延續至今的線性微縮仍繼續,只是10奈米只做到14奈米的微縮、7奈米其實只有12奈米,而5奈米其實是10奈米,同步地,我們將進入Silicon 4.0時代,在這裡我也會充分解釋摩爾定律為什麼不會終結。我把台積電指出的四大成長領域手機、高速運算(HPC)、物聯網(IoT)、車用電子統稱為半導體智慧平台,這也會是Silicon 4.0的技術目標。其實可以參考蘋果的作法,除了電池、面板不做,其他零組件都有統包意願,蘋果雖是系統公司,但骨子裡是半導體人的玩法,我們把蘋果的成功,看成Silicon 3.0到Silicon 4.0時代的橋樑。我們可以觀察,為什麼半導體產業這幾年有Silicon 2.0、Silicon 3.0世代延續整個摩爾定律,但營收成長仍是緩慢?實則是因為很多的半導體價值跑到系統端去,部分系統端的價值更分享給應用端,但總和來看,智慧泉源仍是半導體知識。

因此,我提倡的Silicon 4.0時代是要把系統應用端的價值,透過異質性整合和台積電InFO設計提出的fan-out技術,回歸到半導體產業,讓半導體產業的產值可以反應它實際的價值,也讓應用產業發展更為精緻化且更廣泛,包括人工智慧(AI)、機器人等都一一實現,連汽車電子化後,讓引擎都不見了。

人類先有工業革命,到19世紀是科技革命,現在到了科技多元化應用革命世代,意思就是,這個革命必須要有應用端的參與,半導體也是一樣,若沒有把應用端考量近來,生產晶片和造磚頭是沒有兩樣的,磚頭再好頂多是羅馬磁磚,真正賺錢的是拿磚頭去蓋101大樓的人。

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說the next big thing就是物聯網,但物聯網時代下,台積電不會是最賺錢的。不過,半導體絕對是智慧核心引導未來應用多元化的主力部隊,因此,我們要思考賺錢方式,讓半導體價值可以反映實際貢獻。

我們靠Silicon 2.0和Silicon 3.0概念就可以走到2025年,但2016年起,Silicon 4.0概念已經發芽,蘋果iPhone 7就是最好的表率,但這還不是純的Silicon 4.0時代。

類摩爾定律延續 HIDAS概念推升半導體產值達1兆美元

Silicon 4.0特徵是指把不是半導體的東西,卻用「矽」去實現做成Nano System,這樣的終端產品本質雖是半導體,但不再是用線性微縮去創造價值,更把週邊MEMS、鏡頭、感測器、生物感測器等都整合進來,使得最終產品的價值放大,等於是「功能 X 價值的微縮」,這就是所謂了類摩爾定律。

因此,在這裡我提出HIDAS概念,也就是異質性整合設計架構的系統。

分析蘋果的成功可知,雖然它不是半導體公司,但把半導體的價值都吸走,半導體技術自己的價值仍在,只是變成個位數成長,系統人用了半導體的知識,讓終端應用價值放大8~10倍,賺走大部分的錢。

但前提是,這樣的系統公司必須具備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 Design的能力,一旦像蘋果在晶片和系統兩端知識都觸類旁通後,接下來該趕快做的事,就是去包台積電的產能。

未來Silicon 4.0時代會發生什麼事?第一,以矽為基礎是不會改變的,但建立於矽基礎上的同質性整合趨勢改變了,就像是城市中用5奈米去做CMOS,但要有1奈米的速度和價值,中間建構一條時光隧道做傳輸,材料可能是用奈米碳管(Carbon Nanotube),最關鍵的訊號用奈米碳管傳輸。

Silicon 4.0世代就是在異質型整合技術上,結合非半導體技術的應用系統端,進而推動經濟成長,預計可將半導體產業的產值從3,500億美元躍升為6,000億美元的價值產業,更進一步達到1兆美元,是現在的三倍產值,並再創造30年的榮景。同時,摩爾定律不死,製程可以走到1奈米,當中關鍵就是整合半導體的技術知識和系統端的能力,讓HIDAS概念徹底實現。